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(陶煌蟒)24日,北京市史家小學地下報告廳進行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習作賞評課,老師通過不同學生的習作案例引導學生寫作,坐在後排的數十位遠道而來的“學生”聽了頻頻點頭。
  當天,亞洲華文教師北京培訓班一行24人走進史家小學,旁聽該校3年級2班與5年級13班的習作課,體驗中國內地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先進經驗與方法。
  “我喜歡他作文里的四字詞語”、“我覺得他寫出了當時的心情和動作”,小同學的踴躍發言把鮮明活潑的基調貫穿了整節課,而老師從旁的鼓勵和認可更是激發了學生的互動熱情。在場的華文教師禁不住低聲交談:“國外要能營造這樣的課堂氛圍,華文就好教多了。”
  培訓班成員、日本日中學院華文教師淳於永南告訴記者,這種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既大膽也令人耳目一新,從側面增加了學生的信心,給海外華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參考。
  “在日本,很多學生抱著興趣而來,卻最終沒能堅持下去,是時候該審視我們的教學方法了。”淳於永南介紹說,目前日本的華文教育多停留在“老師教學生聽”的傳統階段,這種模式既枯燥乏味,也沒有良好的收效。
  “雖然國內的語文教學和海外的華文教育有很大的不同,但還是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。”培訓班成員、泰國銘言教育公司華文教師汪洋也說,學生主導課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新穎的方式,對海外華文教育具有極大幫助。
  淳於永南認為,海外華文教育急需改變“說太多”的傳統方法,多重視師生間的互動,以多種方式吸引學生學習漢語。同時,老師也應更註重教學方法的更新,多準備一些讓學生感興趣的課。
  “我們的華文教材書面用語較多,晦澀難懂,而信息量又少,使學生對中國的瞭解較為片面。”淳於永南考慮,在不更選華文教材的前提下,將借用史家小學電影課堂的方式,用觀看中國電影的方法讓海外學生互相交流。
  談到教材的選用方面,汪洋有話說。他認為,海外華文教材註重中國的傳統,重點展示中國的過去,而忽略中國新時代的發展。
  “是不是可以在教材里添加一些中國的科技成果、影視劇或者微電影,可能會更接‘地氣’,讓孩子更喜歡中文。”汪洋最後建議。(完)  (原標題:亞洲華文教師走進北京小學課堂 盼海外華教接地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nuqg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